华金证券:探底成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华金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本轮自2023年5月以来的调整主要源于基本面的预期走弱、美联储持续加息等因素,目前这些因素已扭转:一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和A股盈利增速在2023年7月已见底;二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已结束。从探底成功的条件来看,市场底已不远:一是扭转预期的强力政策或表态还未完全具备;二是估值情绪已处于历史低位,流动性也可能边际宽松。市场底出现后当前市场对长期增长的悲观情绪才会完全消除。
▍华金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历次市场大幅调整源于基本面、流动性、政策和外部等的负面冲击。
2000年以来A股历经的9轮大幅调整:2004/4-2005/7(盈利走弱、货币收紧)、2007/10-2008/11(国内加息、次贷危机)、2010/4-2010/7(地产调控、欧债危机)、2010/11-2012/12(盈利走弱、货币收紧、欧债危机)、2015/6-2016/1(汇改、清理配资、熔断机制)、2018/1-2019/1(去杠杆、贸易摩擦)、2019/4-2020/3(盈利走弱、疫情)、2021/12-2022/4(疫情、俄乌冲突)、2022/7-2022/10(盈利走弱、美联储加息)。
探底成功的核心条件是强力的政策或高层表态扭转预期,低估值和流动性宽松也是必要条件。
(1)市场底的形成都有强力政策或事件来扭转预期:如2005/7的股权分置改革、2008/11的“四万亿”、2010/7的欧债危机缓解、2012/12的经济工作会议、2016/1的供给侧改革、2019/1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2020/3的国内疫情控制、2022/4的上海疫情控制、2022/10的防疫放松。(2)每一轮探底成功都伴随着估值和情绪处于极低位,同时流动性边际宽松;而基本面的边际变化不明显。
市场底领先于担忧情绪的完全消除。
(1)历史经验来看市场底后情绪依然低迷:一是市场底后成交额可能继续回落20%以上,且滞后几周出现最低值;二是200日均线以上个股占比、经济和盈利预期等回升到中性水平要滞后市场底约1-3个月。(2)强政策的持续出台、基本面的持续改善才会使市场底后的担忧情绪完全消除。
这次并非不一样:悲观情绪不改变市场底到来已不远。
(1)本轮自2023年5月以来的调整主要源于基本面的预期走弱、美联储持续加息等因素,目前这些因素已扭转:一是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和A股盈利增速在2023年7月已见底;二是美联储加息周期可能已结束。(2)从探底成功的条件来看,市场底已不远:一是扭转预期的强力政策或表态还未完全具备;二是估值情绪已处于历史低位,流动性也可能边际宽松。(3)市场底出现后当前市场对长期增长的悲观情绪才会完全消除。
春季行情可能已开启,短期反弹可能延续。
(1)分子端:高频数据显示基本面延续弱修复,年报披露显示盈利持续回升。(2)流动性:海外流动性预期平稳;国内超预期降准,短期流动性边际宽松。外资、新发基金和融资等流入都可能边际改善。(3)风险偏好:稳增长政策预期持续提振风险偏好,地缘风险仍压制情绪。
市场底前低估值蓝筹和周期、市场底后超跌高景气和政策导向的行业占优。
复盘2000年以后9次市场大底前后3个月的行业表现,可以看到:(1)市场底前低估值蓝筹的交运、电力、银行、非银、食品饮料和保增长相关的建筑、建材、家电等表现占优。(2)市场底后前期超跌的高景气行业如TMT和政策导向的如建筑、建材、周期等表现占优。
短期行业配置:先低估值价值,后科技成长。
(1)根据复盘,市场底前低估值蓝筹占优,市场底后科技成长占优。(2)短期关注:一是央企改革相关的建筑、石化、银行、非银等行业中的低估值国企;二是政策和产业趋势向上且基金持仓相对偏低的通信(算力基建、卫星互联网等)、传媒(影视)、计算机(数据要素、鸿蒙)、电子(MR);三是超跌的新能源(电池、光伏)、医药(中药、药店)。
风险提示:
历史经验未来不一定适用,政策超预期变化,经济修复不及预期。
标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