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才经网——专业的财经网站-中国金融财经门户网站  文稿合作 QQ:58061970 电话:18957101161

肖旭:中信银行质量稳定,风控能力提升,实体经济服务理想

看懂经济 微信号 2023-08-29 18:09:14

解读者:肖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传播星球APP专家

本文为解读者在传播星球APP上1小时会议上的分享,想要获取更多内容,请到APP商店搜索传播星球APP下载。

中信银行半年报发布,上半年公司质量基本稳定,风险管控保持稳健力度,特别是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上,在战略层面的落实情况比较理想,成绩可观。

不良分析

从风险指标来看,中信银行(601998)逾期贷款比上一年末减少了53.45亿元,重组贷款减少了5.22亿元,不良迁徙比率比上一年末下降了0.78个百分点,这些指标都说明中信银行的风控体系自身也是在不断的完善,风控能力逐渐提高。

从实际取得的成绩来看,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是14.21亿元,较去年年初提升了0.04个百分点;在服务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方面,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达到了这个5.23万户;另外,中信银行在总分行之间建立起了联通授信审查审批的标准,还有营销指引,客户名单等这些五策合一的体系,采用动态管理模式,将审批的标准和客户的名单进行挂钩,从区域,行业,客户三个维度来提升了这个信贷投放的质量。

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还有贷款的拨备率,都是有所下降的。从行业分布上来看,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主要都是集中在房地产,制造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不良贷款余额占比还是比较高的。最近几年,房地产行业暴雷,在房地产贷款方面,很多商业银行的地产不良率大幅的反弹,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中信银行在这一轮的这个行情下,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当然这也是源于因为中信银行本身。

中信银行从2019年开始,就已经意识到了房地产行业会有很大的风险,并且提前采取了措施,压低了房地产的授信集中度,而且在管控上推出了产融加融的方式,来这个提高不良贷款处置的能力。

2021年初,中信银行提出了加强协同融合、轻型集约发展的路线,构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三大核心能力之间形成了飞轮效应,建立了一个较好相互赋能机制。

2022年,中信银行联合集团的子公司来协同支持房企,新的模式之下实现了资产包存量债权风险的缓解,这不仅给客户带来较好的资金流,其管理方式改进,也化解了集团自身的风险。

营收分析

从营利能力来看,非息收入也是重要指标,今年上半年,中信银行的非息净收入达到了329.68亿,其他非息收入139.05亿元,当然这两个指标跟过去几年相比的话,可能出现了一定的下降,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后疫情时代经济市场还处于一个自身修复和自我完善的阶段,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目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

在前沿业务的布局方面,中信银行聚焦科技数字化能力,针对数智融合推出了智慧网银、智慧风控零售、鲲鹏天丝源库等创新战略项目。中信银行完成了资产规模上的一个华丽转变,从科技年投入不足20亿元,科技人员不到300人,发展到了现在年投入超过70亿元,全行科技人员的规模也是达到了4000人的转变。

中信银行数字化的业务推广成绩尚可,手机APP线上用户达到了1589.5万户,零钱加持仓的金额达到了884.5万亿元,较去年增长了六倍,报告期内借款频道总发放的客户数达到了73.61万人次,发放借款金额达到了将近900亿元,那么企业客户微信客户的添加量突破了800多万户,那么通过企业微信渠道有效联系的客户呢达到了300多万户。

同时,中信银行通过标准化的产品服务组件,和银行来共建账户,所涉及到的一系列和银行业务相关的这些支付缴费场景超过了1.6万个,累积资产交易额超过2000多亿元,数字化业务方面的这个纵深推进,也是为中型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提供了较好的助力。

资产分析

在关键指标上,公司的资产总额是8.8万亿,比上年末的时候增长了3.34%,贷款及垫款总额达到了5.3万亿,客户存款总额5.5万亿。

在战略层面,中信银行着力打造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综合融资三大核心能力,公司的整体不断地向轻资本方向转型发展。财富管理方面,中信银行的零售管理资产余额是达到了4.15万亿元;资产管理方面,也是在不断的去打造一些具有核心能力,产品种类全,客户覆盖广的一些全能型的资管;综合融资方面,中信银行的综合融资余额达到了12.55万亿元。

尽管外部环境动荡,中信银行仍完成了战略调整,基本面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改善,特别是资产的质量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带动了公司估值稳步提升,在银行股当中,中信银行处于一个比较靠前的位置。对于中信银行在自身发展方面的积极表现,资本市场呢给出了比较正向的一个反馈,就是从这个A股和H股的总市值上来看,中信银行表现良好,而且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市值增速比较好的股份制银行。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懂经济。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标签:

热门文章

热点专题